详情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化州市新安镇新塘村


新安镇新塘村辖区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50亩,林地园地面积5000亩。行政村下辖18条自然村,共1080户,户籍人口4621人。新塘村紧紧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一条主线”,牢牢守住防返贫和粮食安全“两条底线”,突出重点抓好特色产业提升、乡村人才能力提升和基础设施补短板“三项工程”,持续推动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为民办事服务能力和乡村治理水平“四个提升”,全力以赴推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我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新塘落地见效。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33.jpg

(一)守住耕地红线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新塘村全体两委干部联合镇驻村干部、镇农业农村办深入开展“走访夜访”和“进村入户”活动,充分宣传“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文件精神和化州市“关于禁止耕地撂荒和控制耕地种植用途的公开信”,通过土地连片流转、土地对调完成连片撂荒地流转,深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狠抓撂荒地整治和复耕复种,推行土地流转连片承包、“合作社+农户+基地”合作经营,15亩以上连片撂荒地全部实现复耕复种,率先实施耕地“非粮化”整治150亩,完成新塘村冰淇淋甘薯种植示范基地两个共80亩。

(二)谋产业促发展,把特色水果产业打造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攻坚利器。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产业强、百姓富、乡村兴,积极推进“新品种+新模式+新路径”发展思路,走水果强村之路。

1. 新品种

34.jpg

2022年,新塘村大力推进“退桉种果”行动,积极引进泰国红宝石青柚和香水柠檬优质品种。泰国红宝石青柚是泰国独产顶级的柚子品种,皇室专供贡品级柚子,形状类似梨状,单果均重在3-7斤不等,果皮细腻光滑有光泽,颜色呈绿色或黄绿色,果肉果肉粒粒分明,紧紧挨在一起,果肉肥厚,且化渣,甜嫩多汁,甜度高达14-15度,入口时甜味浓厚,属于热带水果,适宜的年平均温度在18度左右,适宜在疏松、深厚、肥沃的中性土壤或微酸性土壤中生长,适合新塘村亚热带气候。香水柠檬富含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和许多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以制成饮料、茶和各种佐料,制作蜜饯、果酱、糕点等广泛使用,市场前景良好。

2. 新模式

35.jpg

新塘村引入社会资本和龙头企业投资共建,组织发动村民采取“村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合作社+农户+基地”、“村民土地入股、合作社出资、工人本土化”的农户零风险新模式,联农带农通过退桉种果规模化种植特色水果面积1800亩,打造5个标准化水果种植示范基地,覆盖300多农户。到2024年,青柚、柠檬等将进入丰产期,林地每亩年均经济产值预计超10000元,参与退桉种果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3.新路径

36.jpg

新塘村积极探索“三产”融合发展路径。发动外出企业家返乡创业,引进社会资本和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文旅民宿、水果保鲜冷库及精深加工厂、花生油生产线,筹建服务全镇的农业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园,极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扩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新塘村牢牢把握新安镇每年举办水果文化旅游节暨新安水果品牌推介会、省农业博览会等契机,开设现场直播间、果园直播间及门店直播间,推介新塘精品水果,同期开展采购商产地行活动,邀请采购商进入新塘开展实地考察和洽谈,实现产销对接。充分利用地理优势、资源禀赋优势,探索发展“旅游+”“生态+”等模式,打造安逸民宿+新农村示范片+水果采摘园旅游线路,全力打好精品水果产业、市场、文化牌,推动新塘特色水果向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一棵棵果树成为新塘群众的“致富树”。

4.新服务

在化州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政府指导下,与市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支部共建,进一步对接和引入相关金融机构,在水果种植的产、购、储、运、销和深加工各个环节,为农户、新型经营主体达成贷款融资需求,并实现减费让利、下调贷款利率,降低村民加入水果种植的行业成本,激发农户扩大生产的需求,让水果产业发展得到有力的金融服务保障。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农民增收较慢;二是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不广,抗风险能力差;三是产业硬件设施不足,工业基础薄弱;四是专业技术培训缺乏。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全力抓好农业生产。推进零星点状撂荒地复耕复种,完善改造灌溉和机耕设施,引导农民合理轮作粮食和经济作物,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连片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减少灾害损失,提高耕地产出效率。二是发展壮大特色水果产业。继续组织发动退桉种果,扩大青柚、柠檬等优质水果种植面积。培育壮大一批精勤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依托新安革命“红色牌”、水果“绿色牌”和南粤古道“文化牌”,做大做强特色水果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着力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三是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巩固提升村庄人居环境,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完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提高村集体和农民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