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资源“活起来”,乡村产业“火起来”!广东深化资源要素改革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
时间:2024-07-23 来源:

来源:南方日报


2024年一季度,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增速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实施以来,广东用好改革关键招,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突破,激发乡村新活力,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变旧为美盘活集体资产

释放发展活力

每天10时,返乡村民林旭东都会准时来到位于汕头市濠江区东湖社区的咖啡工作室。这家店是通过濠江区推出的侨房管家服务向社区租赁的。回到家门口开店,看中的正是越来越多的侨房活化带来的文旅发展前景。林旭东说。

东湖社区侨房活化,是全省发展特色集体经济的缩影。除侨房活化外,东湖社区还对一批闲置集体资产和超长年限租赁资产进行处置,盘活村集体闲置的商铺、厂房和废弃学校等设施。近3年来,废弃多年的东湖旧学校等6宗资产不再沉睡,增加年收入约300万元。

资产活起来,收入增起来。礐石街道珠浦社区通过细化出租规范流程等方式加强资产资源管理,对村集体的主要经营性固定资产,如商业铺间、厂房、土地等,采取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收取发包收益,2023年度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约达1345万元。

目前,濠江区54个经联社均已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彻底摸清集体经营性资产家底,初步构建产权归属清晰、分配权利明确、运行机制规范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新体系。

图片1.png

日暮时分,海风裹携着咖啡的香气,在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遮浪街道海边路飘散开来,游客们喝着咖啡欣赏海景,好不惬意。

很难想象,2年前这条海边路聚集了多家养殖场,存在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下定决心治理污染,清退养殖场、治理排污口,逐步恢复海湾环境,依托良好生态发展滨海旅游。遮浪街道办事处主任陈显东介绍,该街道聚焦文旅融合,盘活利用镇区内海边路水龟寮段、红坎段闲置旧厝和宅基地,打造咖啡+文旅业态集聚区。今年一季度,海边路实现营业额650万元,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遮浪街道党工委书记彭燕飞说,接下来将广泛调动各类资源,携手建筑业结对共建企业,实施富民兴村行动,推行强村公司+资源整合模式,支持引导各村成立强村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提供特色文旅服务等方式,激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池春水

图片2.png

汕尾红海湾焕新颜。陈保良 摄


整合资源产业增效

集体村民双增收

预计年上市肉猪约8000头,每年可带动2个自然村增加村集体收益10万元以上。近日,云浮市新兴县传来一个好消息——在水台镇石龙岗旧村政银企村户五方共建家庭农场,随着首批猪苗顺利进场,该农场正式投产运营。

近年来,云浮市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延伸到自然村,通过党委政府引导、银行融资、龙头企业牵头、村集体投资、农场主出资经营等方式,2023年布局选取520条自然村试点参与政银企村户共建家庭农场或企业+自然村+能人共建美丽牧场,推动520条试点自然村2024年底前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同时,2024年新增选取180个自然村探索多样化发展模式,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力争2025年起达到10万元以上。

图片3.png

新兴县水台镇石龙岗旧村政银企村户五方共建家庭农场正式投产。

政银企村户这一模式,是政银企村模式的延伸。2022年以来,云浮市全面推进党建引领政银企服务县镇村组户高质量发展行动,探索政银企村共建模式,并发展出工业+”“文旅+”“矿产资源+”等多种共建形式。在此带动下,2023年云浮市847个行政村、125个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15万元以上,并实现可持续稳定增收。同时,项目还带动3771户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单项户均年收入7.8万元。

在河源市紫金县,茶山葱茏,满眼叠翠。这里有近700年的茶叶种植历史,然而直到2018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仅3.8万亩,缺少专业村、连片村,亦没有形成推动市场发展的拳头品种。

而今,紫金蝉茶品牌知名度与日俱增。被小绿叶蝉叮咬过的茶青价格从每公斤二三十元攀升至上百元。紫金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产业服务室主任刘宇锋介绍,去年,紫金茶叶种植面积已跃升至8万亩。

图片4.png

紫金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李娇 摄

短板潜力板,如何做到?刘宇锋认为,这与紫金县抢抓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机遇,多措并举争取乡贤力量、帮扶资金等,推动村集体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密切相关。

多种茶还能拿钱,大家种茶积极性高涨。像老黄这样享受以奖代补政策的茶农,在紫金县还有很多。自《紫金县加快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实施以来,当地村民只要连片新种植优质品种5亩以上,验收合格后每亩就可以享受补助1000元,让茶叶产量和种植面积双提升。

相对落后村充分借助深圳对口帮扶协作契机,新开发茶园,结合零星散户、荒山荒坡和低产茶园等资源的再开发,投产后再转租给第三方茶企经营,村集体每年都有固定收入。刘宇锋说,以龙窝镇为例,通过整合6个中小型联农带农标准化代加工厂,参与打造红色基因·古韵茶香乡村振兴示范带,有力带动茶农增收、产业增效。2023年,龙窝镇村集体收入1080.47万元,比增59.92%,村均集体收入达32.74万元。

全省各地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赋能,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蓝图,正在南粤大地上逐步转化为实景图。